詠春譚 Ving Tsun Tam 武學文化中心 Kung Fu Culture Center (Hong Kong)
主頁
關於我們
名譽會長
動向
常規課程
私教
組堂
聯絡我們
短片
黃淳樑
學詠春
葉問
康戈武|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 /
段位武術技術體系的簡稱
最近
康戈武
老師在一個社交平台上建立了一個武術段位制討論群組,邀請了詠春推廣委員會主席
陸地博士
參與,他將康老師發表的一篇文章與本會分享,並轉達了康老師鼓勵本會將這份文章與同門分享,發揮推廣詠春武術段位制的作用的意願。
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一)康戈武
連日群聊中提到最多的概念,主要是傳統武術、段位武術兩個。雖然我們大家都從不同角度聊到兩者之間的一些聯繫,筆者感到還有必要以《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為題,說說段位武術的編制過程,以便作為討論段位元武術的來源、內容、結構、適用物件等問題時的參考。
首先,2007年10月在新疆舉行的全國段位制工作會議決定,段位評定要從套段轉入考段。因此,需要制定配套的考評教程。並確定段前三級和一至六段為技術段級,編制相應的技術教程,構成段位武術的技術體系。還明確了這個考試體系的物件不限於武術專業、職業工作者;也不局限于傳統武術拳種的傳承人;而是面向所有武術工作者、傳習者和愛好者,也就是面向大眾的。依據上述目的和應用物件的分析,參考日本武道實行段位制時,不是設一個包羅上百種拳流的“武道段位”,而是分別設置了相撲段位、柔道段位、空手道段位、合氣道段位、居合術段位、弓道段位、劍道段位、刀道段位等等(在申請進入奧運會時,也是先柔道、再空手道,據說下一個申請的是相撲,一項一項的申請)。而且,某人某一拳種,或者某幾個拳種的水準達到了一定段位,不能說他的整個武術水準也都達到了這一段位水準。鑒此,大家議定在武術段位中要以傳統武術拳種為項目編制考試體系。這是從總體上確定了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而且,要求大家按照“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這一原則開展編制工作。
我們知道,拳種是組成中國傳統武術的基本單位,在上個世紀80年代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傳統武術拳種達129個。選擇哪些作為首批武術段位制考試項目,並不是可以隨口一說的事。最後議定,以流傳面廣、特點突出、體系完整、價值全面為選擇標準。於是通過相對比較,選定了12拳種(太極拳包括陳、楊、和、武、吳、孫6式),編制出17個項目的教程。
項目定了,誰來參與按照“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這一原則進行編制呢?筆者日前在群聊中曾說過“‘傳統’分散在每一個傳習者身上,而不是某一個人獨有”的認識。 因此,我們以“群體代表性”為原則,在有限的時間和經費限制下,分別從民間武術傳承人、院校教師、運動隊教練等三方面為各專案選調參編人員。舉例來看,參與陳式太極拳編寫組工作的有陳小旺、黃康輝(執筆)、陳小星、張東武、孔超、陳斌(代替在國外的陳正雷);由陳小旺、黃康輝、張東武示範。朱天才老師因照顧母親未參加完工作全程,王西安老師雖人在國外但提供了陳式太極拳譜的早期手稿,為我們將多年來誤用的“肱”(掩手肱捶),更正為“汯”(“掩手汯捶),提供了依據。這樣,應邀參與了第一批教程編寫的院校學者、民間傳人,運動隊教練達144人。
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二)康戈武
群聊中的資訊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彩。鐘玉輝老師、劉德興老先生等在《我與段位武術》中既介紹有個人習傳武術和步入段位武術的經歷,也提出了多條值得參考的建議。陳學智和陳延軍等多位老師繼續圍繞全面思考、換位思考論說著武術評價和"段位武術"與"傳統武術"的關係,頗值一讀。我們還看到繼嚴志剛老師開聊在加拿大推廣段位元武術的情況後,朱長海、弓雲武二位老師也聊到了他們在北愛爾蘭和北歐地區推廣段位元武術、組織武術段位元考試的情況。還有可喜的是,段位教程參編者趙幼斌、劉定一、卯勁松、張文利、麻林城多位參聊了,為段位武術提供和拍攝素材的姜智先生、為段位元制系列教程的萌生傾注心血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曹京華老師等也都進入了群聊。趙幼斌老師還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激情。要點贊的實在太多,恕主持人不能一一點到。
下面,謹遵昨天的續聊承諾,繼從"段位武術"項目的選擇、參編人員的選定兩方面入筆聊“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之後,擬從技術動作的選取方面著墨,繼續聊聊“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拳種項目確定後,接著考慮的是選用該拳種的那些動作編入段位武術。其中第一個編選原則是,必須選用該拳種傳統的技術動作,大家公認在傳統練習方法中見過的,而不是某個人標新立異的動作。在每天集中一次的編寫會上,我們都要讓參編者談談每個入編動作的出處。說到這,有個小插曲很有代表性。段位武術中的吳式太極拳教程,是由吳鑒泉的後人、一直致力於推廣吳式太極拳的"吳光宇老師"牽頭編寫的。其中,起式動作的兩手是勾手,而不是此前我們看到的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和健身套路起式兩掌自然伸開的形態。當時,我就問吳光宇老師,怎麼用勾手,傳統練法是怎麼樣的。吳老師回答說,這就是傳統練法。他把兩手放下,請一位同仁抓住他的雙腕。此時,他請大家注意他們二人的手部,只見吳老師兩腕一勾、力達勾頂,對方不但抓握的手鬆開了而且有被彈出的跡像。隨後,大家相互進行了體驗,一致認定採納這一動作。在河南10天日以繼夜的集中編寫工作結束回京後,我們及時組織了一批吳式太極拳選手進行試練,並徵求著名吳式太極拳家李秉慈老師的修改意見(李秉慈老師已應邀參與編寫工作,因遵醫囑未在酷暑天離京赴編寫現場)。李老師的一位高徒參與了試練,他一見李老就把勾手起式這個動作做了一遍,詢問怎麼會有這樣的起式動作。李秉慈老師未加思索就回答說,孩子你不知道,老先生(指吳鑒泉)那會兒就是這麼練的。後來因為現傳"楊式太極拳"的普及,勾手起式才變成了平掌起式。
傳統武術的技術動作豐富多彩,還有著武術著勢拳法可以1勢變3勢,1拳變3拳的說法。段位武術不可能將如此繁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武術技術動作,都堆砌一起;同時,又要防止有上無下、有下無上、有兩頭缺中間等顧此失彼的情況。於是,我們想到了分類提取技術要素。就象中國書法教學,先從寫好“永”字的八種筆法學起,以練好永字八法作為學習書法的基礎。也象英語教學,按26個字母的順序開始,逐個從單個字母和相關簡易片語學起,學完26個字母,學習英語的基礎也就初步建立起來了。
基於這一思考,我們先到文獻資料中去探索武術技術要素。在戚繼光(1528—1588)《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 》寫有“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這就是此後武術“四擊”(踢打摔拿)的出處依據,只是其中的“踢”在戚繼光文中是“腿”,其中的“摔”在戚繼光文中是“跌”。將武術技擊方法歸納成“四擊”是個重大的學術成果。再回到現今武術發展的實踐中探索武術技術要素,我們看到流傳廣泛的太極拳除了重視“四擊”外,還強調與“四擊”有別的“靠”。在早期太極拳創編人陳王廷(1600-1680)留下的《拳經總歌》開首就寫道:“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他將“靠”“諸靠”作為太極拳首重的技藝。因此,我們在“四擊”的基礎上加入“靠”,構成傳統武術技術的5要素(打、踢、拿、靠、摔),或者稱之為武術技術的5種基本元素。“打、踢、拿、靠、摔”5種技術元素,包括了人體的上肢、下肢、軀幹(即武術所謂上、中、下三節),在運用直力、旋轉力、兩點配合發力時可能產生的基本攻防方式。大致地說,打:是上肢與直力配合而成的擊法;踢:是下肢與直力配合而成的擊法;拿:是上肢與旋轉力配合而成的擊法;靠:是軀幹與直力配合而成的擊法;摔:是肢體的兩個點配合發力而成的擊法。
循著這一思路,參編者們把各自熟習的傳統技術動作按照“打、踢、拿、靠、摔”5種技術元素進行了分類。並在考慮到動作難易程度和教學實踐中的安全問題等前提下,制定出了編選技術動作的第二個原則,即:按打、踢、拿、靠、摔的順序,以技術元素遞增為原則,選取一段至六段技術的技術動作。具體做法是:一段動作,包括“打”的攻防方法;二段動作,增加“踢”的攻防方法:三段動作,增加“拿”的攻防方法;四段動作,增加“靠”的攻防方法;五段動作,增加“摔”的攻防方法;六段動作,綜合打、踢、拿、靠、摔5種技術元素,選取尚未入編的精華動作和其它動作。由此形成了段位武術一至六段技術要素組成的三角形。
打
打、踢
打、踢、拿
打、踢、拿、靠
打、踢、拿、靠、摔
綜合打、踢、拿、靠、摔
在這個要素三角形中,表現每一元素的技術動作,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換句話說,並不是將一段的打法,固定成每一段的內容,再增加一個新元素的內容。而是,在各個段位元技術內容中,同一元素各包括不同的技術動作。
綜上所述,段位武術的技術動作,完全選自傳統武術技術動作,而且是按照武術傳統理念中的分類思維確定技術要素,訂出選取原則的。從技術動作層面,展示了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 那麼,這些各有歸屬的元素和零散的動作是怎樣按照傳統武術的模式和理念編組成形呢?我們明天繼續聊。
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三上)康戈武
為了儘快些寫出我瞭解的段位武術的來龍去脈,供大家討論時參考。今天暫不書寫我恭讀昨日群聊貼文的收穫,先著筆貼出《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三)》。
在昨天聊《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二)》時,集中談了段位武術的技術動作,完全選自傳統武術技術動作,而且是按照武術傳統理念中的分類思維確定技術要素,訂出選取原則的。今天,我們聊聊這些各有歸屬的元素和零散的動作,是怎樣按照傳統武術的模式和理念編組成形的。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我請教了首任國家武術研究院主管武術科研的副院長、專家委員會成立時專家們一致推選的主任"蔡龍雲教授"。蔡先生對我說,還記不記得你們教練教你的形意拳、八極拳,看沒看過你們導師編寫的《青年拳》。接著,談到他編著的《少林寺拳棍闡宗》。遵循蔡龍雲先生的指點,我一一重溫、重讀。
蔡先生指的“教練”,是我1964年經第三屆雲南省運動會武術比賽選入雲南省武術隊時的兩位教練。一位是精通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太極拳等多個拳種的"沙國政老師";一位是經參加1928年首屆國術國考保送中央國術館教授班,畢業後留館任教的"何福生老師"。在沙國政老師傳授的形意拳中,以五行說五拳(劈拳、鑽拳、崩拳、炮拳、橫拳),以五拳的攻防作用體現五行的生剋關係。按照攻防相生之理將五拳串編成“五行相生拳”單練套路,按照攻防相剋之理將五拳串編成“五行相剋拳”對打套路。五拳相連,既可單練,又可對打。何福生老師傳授的八極拳是民國時期中央國術館的規定教程。這套八極拳分為兩段。在一人單練時一氣練完兩段,就是練了一個整套。如果兩人相向同時練,一人練第一段,另一人練第二段,正好是一個兩人對打的對練套路。習慣上將第一段稱為“上架”,將第二段稱為“下架”。
蔡先生指的“導師”,是我1978年考入"北京體育學院" 研究生班攻讀武術碩士學位時的導師"張文廣教授"。張文廣教授畢業于南京中央國術館並留館任教,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國武術協會委員、副主席、顧問。1957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張文廣教授編著的《青年拳》一書。這本書很快進入了一些學校的教程,也成了業餘武術鍛煉的一個新項目。“青年拳”的結構如同前述八極拳一樣,分兩段。既可一人單練,又可兩人按上下架的結構進行對打練習。
蔡先生說的《少林寺拳棍闡宗》,由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於1983年出版發行,蔡龍雲教授著。在這本《少林寺拳棍闡宗》中,圖文並茂地輯入了"少林羅漢十八手、少林八步連環、少林風魔棍" 3 個拳械套路練法。所有拳械套路的結構都似前述八極拳、青年拳一樣,既可一人單練,又可兩人按上下架的結構進行對打練習。蔡先生在《少林寺拳棍闡宗·序言》中說:“先父拙亭公和武僧如修和尚曾先後傳授給我少林寺的拳法、棍法、杖法、輪法十余路,大多是能夠單練,能夠對打,能夠實用的。”
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三下)康戈武
經過這次重溫和重讀,讓讀者在競技武術以套路、散打兩種形式各成技術體系、競賽體系的現代主流武術背景下,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原來,傳統武術不僅是為了“健身”,更不僅僅是為了“看”(觀賞)的。傳統武術套路的結構,是按動作的攻防作用和兩人格鬥時遵循的攻防規律進行編排的。練習這樣的傳統武術套路,既能學習武術的攻防動作和攻防知識,又能通過對攻防動作和體現武術攻防本質的套路練習,達到健身的目的,獲得武術健身的獨特效果;同時,展示出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致的武術技擊美和技藝美。這一結構形式,展示了傳統武術“練打結合”的技術模式。
筆者把上述思考,交給參加《中國武術段位元制系列教程》第一批專案編寫工作會議的同仁討論,並邀請雲南省武術協會沙俊傑、李斌兩位老師為大家表演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4個拳種的對打套路。大家一致認為,段位元武術必須採用傳統武術模式,以武術的攻防本質為核心。不能採用競技武術以“看”為重,一般健身武術以“順”為首的編排方法。
順,不是依靠人們後天形成的動作習慣為動作連接方式來實現,而是通過對符合攻防規律的連串動作的理解和練習,體悟動作間的起承轉合,逐步提高動作轉換和銜接的技法水準而展現出來的。
看,不能僅從藝術效果、舞臺效果設置觀賞的標準。而是要讓人們通過看“武術”,欣賞武術的美。如果離開了武術的本質屬性,丟掉了武術動作的攻防含義,忽略了武術還具有著防身自衛作用,怎麼能欣賞出武術的“美”呢?
大家通過認真的學習討論,一致認為"蔡龍雲先生" 在《少林寺拳棍闡宗》中所述,從其父拙亭公和武僧如修和尚處繼承的“能夠單練,能夠對打,能夠實用” 的技術模式,是傳統武術的代表性模式,或者說是歷代武術傳承人追尋的模式。段位元武術的結構,應該採取這種模式。由此,明確了段位元武術技術的結構,以“練打結合”為原則。並遵循這一原則,按照既是單練套路,又是對打套路,其中任一動作都可以通過拆招練習、搶手練習等形式學習和提高實戰技能,展開編寫工作。
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四)康戈武
聊過了首批段位武術項目的選擇和編寫者的組成、段位武術技術要素和基本動作的來源、“練打結合”和三練結構模式的確定,今天從完善教學方法的角度,聊聊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
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能傳承至今,並弘揚光大,與其在數千年進程中積累形成的教學方法分不開。為了驗證這些教學方法在段位武術教學中的作用及其在當代社會需求中的價值,我們在全國133所大、中、小學校進行了教學實驗。然後,基於武術教學包括運動技術、攻防技術、文化教育三個層面,將每一層面的教學方法歸納為3種,提煉出分屬三個層面的9種武術教學方法。
武術文化教育層面的教學方法,過去幾乎無人系統提及,值得我們率先關注。
在當今,從國家層面不僅把武術作為全民健身的一類不可或缺的重要項群,而且把武術視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構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個方面。中宣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央文明委都曾多次發文提出這方面的要求。原因很簡單,武術人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習傳武術的目的,就是為了鍛煉自強、自立、自信的體魄;養成仁愛誠信、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求同尚和的美德。在武術傳承中,流傳著“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以德彰,德以武顯”“崇武尚德”等等人們朗朗上口的武術諺語,就是這方面的寫照。據此,我們在文化教育層面提出了以禮明德、由表及裡、潛移默化3種教學方法。
以禮明德,是按照“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的傳統要求,通過傳授武術禮儀,讓學生懂得和養成“以禮待人”的傳統美德,並瞭解武德理念提高道德修養的教學方法。
由表及裡,是通過解析滲透於每一個武術動作中的文化基因,讓學生逐步體悟與動作相關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教學方法。
潛移默化,是指導學生通過持之以恆的武術鍛煉,完善人格,育成民族精神的教學方法。
武術攻防技術層面的教學方法,與一般體育教學方法相較的區別,在於武術是以攻防動作為基本素材,由此而形成了拆招明招、喂招還擊、說招誘導3種教學方法。
拆招明招,是教師將成套的武術動作拆成單個或者組合動作講析攻防含義,使學生明白動作(組合)攻防作用的教學方法。
喂招還擊,是教師根據一定動作的攻防含義,以自身和學生構成攻防雙方,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攻防應對的教學方法。
說招誘導,是教師說出1個或1組攻防招式的名詞,誘導學生根據教師所說招式作出防守或反擊動作的教學方法。
這其中,拆招、喂招二種傳統武術教學方法是大家熟知的。“說招”是我在向孫劍雲老師請教傳統武術教學法時得知的。孫祿堂先生曾告訴女兒孫劍雲,八卦掌祖師董海川在傳授弟子時,教授基本掌法後,就採用“說招”法進行指導。所以,在八卦掌技術體系中,除了基本技術和技術特點一致外,各傳系變掌和連環掌的練法多不相同。顯然,“說招誘導”是對高水準學生進行教學的方法。
武術運動技術層面的教學方法,與現在流行的體育教學方法基本一致。我們基於武術固有的傳承方法,吸收體育教學法,整理成示範模仿、講解解惑、練習體悟3種教學方法。此三法與一般體育教學法不同的是,我們象前述兩個層面的教學方法一樣,突出了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要求。在採用示範模仿法時,要求學生主動模仿教師的示範。在採用講解解惑法時,要求學生積極提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請教師解開疑惑。在採用練習體悟法時,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練習來加強對動作的理解,獲得體悟。
總之,從三個層面提出的9種段位武術教學方法,是對傳統武術傳承教學方法的總結和提升,同時也吸收了現代體育教學法中的有益成分。
聊到這裡,我們大致可以從段位武術項目的選擇和編寫者的組成、段位武術技術要素和基本動作的來源、“練打結合”和三練結構模式的確定,武術教學方法的提煉和完備四個角度,看清“傳統武術是段位武術的根”了。同時,也大致清楚了包括“五元、六段、三練、九法”的段位武術技術體系。(續完)
段位武術技術體系的簡稱 康戈武
在段位武術的普及推廣過程中,為了便於記憶,常將包括有五元、六段、三練、九法內容的武術技術體系,簡稱為“五六三九體系”。這一簡稱,可以視為段位武術技術體系的提要稱謂。
五元,指打、踢、拿、靠、摔5種技術元素。
六段,指上述5種技術元素及相關動作,按照技術元素、動作數量、完成難度遞增方式,編組成層次清晰的一至六段技術。
三練,指按照“練打結合”的結構編成的單練(個人單練套路)、對打(兩人對打套路)、實戰(通過拆招、喂招、說招練習進入)三種訓練方法。
九法,指武術運動技術層面的示範模仿、講解解惑、練習體悟3種教學方法;攻防技術層面的拆招明招 喂招還擊 說招誘導3種教學方法;文化教育層面的以禮明德、由表及裡、潛移默化3種教學方法。共為三個層面9種教學方法。
主頁
關於我們
名譽會長
動向
常規課程
私教
組堂
聯絡我們
短片
黃淳樑
學詠春
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