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譚​ Ving Tsun Tam 武學文化中心 Kung Fu Culture Center (Hong Kong) ​
  • 主頁
  • 關於我們
    • 名譽會長
  • 動向
  • 常規課程
  • 私教
  • 組堂
  • 聯絡我們
  • 短片
  • 黃淳樑
    • 學詠春
    • 葉問

一代詠春宗師 | 葉問


電話: 51885187
觀塘開源道55號開聯工業中心
​A座6字樓08室​


下文轉載自[詠春葉正體育會網頁]

Picture
葉問小傳(一)  葉正

先父葉問,原名葉繼問。 承蒙武術界同人垂愛,尊他為詠春拳之一代宗師。

先父祖藉 廣東省 南海縣 佛山鎮(註一)。父輩為南海有名商家,擁有多間商號及手工業作坊, 乃一方豪富。 在古老的佛山,葉氏家族購買了舊地名為桑園(註二) 的一大片土地,構建起葉氏莊園,內建有《葉氏宗祠》。 老佛山人遂把桑園轉稱為《葉家莊》。 先父為葉家莊一族中之第八房人。

先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癸巳九月初五日 (西曆一八九三年十月十日)。 於西曆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一日,壽寢家中(註三),享年七十有九。

先父自幼即在嚴父 (葉藹多公) 督促下,接受嚴格的中國儒家傳統教育。 佛山是中國武術的一個重要發源地。 老佛山人,可以說是人人尚武。 更兼祖父尊崇武德,遂租出《葉氏宗祠》一角給佛山著名武術家、梁贊先生傳人陳華順師公 (別名「找錢華」(註四)) 設館授徒。 因館在家門之內,耳濡目染,故先父自幼對武術心儀。 七歲起,即投陳華順師公門下,學習詠春拳。 時華公年事已高,吸收先父為徒之後,便不再收徒。 因此先父即為華公之關門弟子。老人與小孩,天生一對。 先父機伶過人,深得華公偏愛。 師兄們 (有雷汝濟、吳仲素 ……等) 練拳間隙之休息,有先父這個「開心果」調劑,自然亦對先父呵護備至。 六年後,華公仙逝。 臨終前,囑其傳人吳仲素要繼續培養先父。 於是, 先父便轉隨吳仲素師兄學習, 一直至十五歲奉父命離開佛山轉入香港 聖士提反中學 讀書為止。 但到港未足半年,又巧遇梁贊先生次子梁碧,再跟限隨碧公進習詠春拳。 追隨碧公左右多年之中,因稟性機伶而又任俠,深得碧公垂愛。 碧公把詠春奧秘盡傳之外,還把其父梁贊師祖公手抄之詠春拳譜及醫術心得秘本三本親手傳了給先父。 此三本珍本現仍在我家中。 碧公直是把先父作為梁贊師祖公之詠春拳之衣缽傳人。 先父在世之日常對我說: 「我之得有今日之成,實得自碧公之恩,子孫不可稍忘也。」


葉問小傳(二)  葉正

先父在港居住了數年後,奉父命又返回佛山。 但他無意繼承祖業搞經商買賣,只是醉心於詠拳。 日夕與師兄弟輩切磋拳藝或深入研讀贊公手抄之詠春拳譜。 日夕以深厚儒家古文學根底去思索; 除了用陰陽五行、兩儀、八卦等玄學詮釋詠春拳理,又使用在聖士提反中學讀書時期所學到的幾何學、力學原理去剖析詠春之整個套路。 終於徹然有悟,詠春拳之精髓,圓融貫通,盡歸掌握。 拳論消化了,加上實戰經驗與日俱增,名聲日顯。

一九三七年 至 一九四五年間,乃八年抗戰時期,日寇侵華。 華北淪陷,佛山亦未能幸免。 《葉家莊》被霸佔,改建成為敵偽南海縣縣政府。 敵偽政權多次勸誘先父參組「治安隊」,許以高官厚祿。 但先父民族氣節凜然,不為所動,屢邀拒,稱病詐癡。 是時被迫遷居於公正路 福興街一所舊屋,時有斷炊之苦。 好友周清泉先生,素重先父武功。 先父不為敵誘,更欽先父骨氣。 於是時時加以接濟,終于渡過了時艱。 為報知己,先父遂授拳于周清泉之子周光裕 (乳名「六仔」)。 為保持學拳氣氛,又收小光裕之同學輩郭富、陳志新、倫佳、周細等人為徒。 他們應是先父第一批的弟子。 時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間。 我亦於此時開始學習詠春拳。
一九四九年,先父離開佛山,重臨香港。 一九五零年開始,再次收徒教授詠春拳。 授徒時, 憑著他自己對詠春拳的深刻理解,把原本充滿著玄學味道的深奧的拳理,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群眾化的語言演繹和表述出來。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舉,詠春拳之有今日繁榮,實實在在有賴此一著。 弟子們明白了拳理,在正確指導下練習套路,進步神速。 亦很快轉而授徒、授徒、再授徒; 詠春門人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 … 。 其次,是改造革新「木人樁」。 「木人樁」是詠春派系演練實戰手法之關鍵工具。

這個「樁」, 按傳統是應深深的栽埋在地面上,堅堅實實,毫無反彈的。 但香港人卻是普遍居住在樓層上的,極少人能擁有私人地面,這就成為推廣演練詠春實戰手法之現實阻力。

先父敢於面對這個現實,大膽革新。 他聘請技藝精湛的老木匠,仔細研討,經過不斷嘗試和多次翻工修改,終於演變成活的、懸掛掛式的木人樁。 這個形式源用至今。 有了先父在授拳及木人樁此兩大改革,奠定了詠春拳在武林中的地位,也奠定了他在詠春門人心目中的地位,奠定了他成為【一代宗師】的地位。


葉問小傳(三)  葉正

先父葉問公,在香港生活了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漫長的歲月。 但在一個武術門派的發展史中卻是一個很短暫的時間。 葉問公在這短暫的時間,卻能把一個在香港的詠春拳,特別是在國外原是鮮為人知的詠春拳,發展為現今世界各地最盛行之中華武術。 因此受到世人崇敬,被尊為《詠春一代宗師》,這應該說是很自然的。

宗師的嫡傳第子有數百人,再傳第子無法估計,均卓有成就。 分佈於世界各地,設立《詠春館》授徒。 他們的門下第子有學生、有政界、軍界、商界、工業界; 有要人,有普通辦事員。 各第子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社會階層,但在《詠春館》內,則親如一家。 師兄第之間, 師叔伯侄之間親切切磋拳藝,探討拳理,以發揚宗師事業為己任。 現在香港,設有《葉問國術總會》、《詠春體育會》。 在美國俄亥俄州, 有梅逸師兄及其第子合力興建的《葉問詠春博物館》。 在英國、德國、紐西蘭、南非、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有《詠春拳館》或《詠春拳術館》。 在澳洲,更設有獲得澳洲政府正式認可,可以頒發高級文憑的《國際詠春學院》。 因畢業時相當相於大學專科程度,故申請者必須具備相等於香港的大學預科之文化程度。

在宗師的家鄉佛山市,在多位專家、學者、耆英等撰述的有關佛山華僑生活史實的文章中,亦對宗師在詠春拳方面的貢獻作了很客觀、很中肯的描述,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尤其使我們後人及詠春派系門人感到高興、興奮,感到榮耀的是: 最近在佛山著名古跡《祖廟公園》內,撥資興建《葉問堂》。 我們衷心感謝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武術界同人對宗師葉問的垂愛。 衷心感謝,衷心感謝,衷心感謝。


附註
註一: 今佛山市。
註二: 未開闢福祿路、福賢路等馬路前。約現今佛山城區內「蓮花廣場」一帶。
註三: 香港九龍旺角通菜街怡輝大廈九樓。
註四: 「找錢」者, 相似於今人之「兌換」也, 華公以此為其日常職業。



下文轉載自最近一般坊間其他的網頁


葉問(1893年-1972年),祖籍現佛山市南海區(前屬順德縣)羅村譚頭,世居佛山市(前鎮)。

葉問,佛山南海人,世家子弟,著名武術家,梁贊之徒孫。1950年,於香港發揚詠春拳。著名傳人有梁相、駱耀、黃淳樑、徐尙田、招允、李振藩(李小龍)、盧文錦、梅逸、梁挺等,他們都遵照其遺志, 把詠春拳發展至世界各個角落。故葉師逝世後,被譽為一代宗師。

佛山是廣東著名古鎮,位於珠三角,為水陸交通要塞,居民生活富裕,工商業發達,對文化藝術也有需求,人們閒來學習武術,尚武成風,南派武術大師如梁贊、陳華順、都出自佛山。

葉問一名繼問,生於桑園大街葉家莊。庄內有十多條巷,有廿多間大屋。內有芸草書塾,葉問在此啟蒙開學。左邊大祠堂,租與陳華順。所以在11歲(1904年)那年,得以跟隨名師陳華順習武並得到二師兄吳仲素指導,從此對功夫極度熱愛。可惜陳華順兩年後中風,返回鄉間休養。二師兄吳仲素遷到普君墟綫香街設館,葉得隨師兄學習。

葉問有姐嫁與香港商人,當時因為政局不穩定,其父將16歲(1909年)的葉問送到香港聖士提反讀書,在港期間巧遇師公梁贊之子梁璧(其師伯),盡得其傳。

廿餘歲(1917?},曾到日本欲求深造未果,等待到民初政局穩定後返回佛山。

先任職佛山偵緝大隊書記,從隨伍蕃任廣州防務稽查長。

因衣食無憂及對詠春極富熱忱,閒來與二師兄吳仲素及幾位同好互相研習,亦師亦友。葉問當時已經名聞佛山。



佛山相傳的-吳仲素詠春拳

對日抗戰初期,葉留在佛山做抗敵工作。1938年,日本軍隊佔領佛山,奪取了桑園葉家莊作為司令部。因為不滿與偽敵政權的關係,葉家生活十分艱難,葉於1941—1943年間在晚間借得佛山富商周雨耕與周清泉父子在永安路的「聯倡」花紗店,傳授友人和下屬詠春拳。其間,在對面糖麵店工作的郭富經過大半年的要求,葉問也終於接受他來學習。傳授了兩年多時間。其徒還有周雨耕的孫子周光裕、人稱六仔、外甥倫佳,以及郭富等第一批徒兒。葉問是年輕人,在傳授朋友及下屬詠春拳的時候,不喜歡人們叫他師父,所以徒弟們都稱他為「問叔」。抗戰後期,隨著「聯倡」的結業,葉便遷到郭富鄉間居住。

當時在佛山所授的詠春拳,從小念頭開始,黐手,散式,及樁拳,即陳華順式詠春拳(吳仲素所傳)。

戰後國民黨時期返回佛山任警察局刑警隊隊長,升督察長、代理局長,最後于1949年出任廣州市衛戌司令部南區巡邏隊上校隊長。


不談出身,恐家眷受害

1949年共產黨執掌政權後,因害怕被清查及連累家眷,留下妻子及四名年幼兒女,乘夜隻身逃往香港,是年五十六歲。其生前從來不說戰前的事業,甚至連兒女都不知道。1976年,改革開放之後,其好友李民在報紙上才提及了他的出身。


香港相傳的-梁贊詠春拳
來港之初,得在報館工作的好友李民(天培)介紹,先安頓在深水埗大南街之港九飯店職工總會。不料自此將詠春拳發揚光大。早期先後在海壇街和油麻地利達街授徒。這時所傳的詠春拳是有系統的,合符科學解釋的所謂梁贊式(梁壁所傳)。梁壁兩兄弟自小被迫學父親拳術,本身對拳術發展並無興趣,未有學習其他拳術,純粹是父親由易至繁所授的系統,集合順序編排成現有系統。葉問亦未有習其他派別功夫,亦聲明不會改變傳統拳套。

後在港娶得一名來自上海的女子為妾,生了一名兒子葉少華。兩名正室兒子於1962年到港,晚間居於父親教拳處,日間出外工作。當時相處並不和睦。葉問長子葉準,生於1924年農曆月二十五日。一九七二年,父親逝後,始教功夫。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主頁
  • 關於我們
    • 名譽會長
  • 動向
  • 常規課程
  • 私教
  • 組堂
  • 聯絡我們
  • 短片
  • 黃淳樑
    • 學詠春
    • 葉問